诱导剂IPTG的浓度是越高越好吗?如何确定最佳浓度?

2017-1-9
        IPTG(异丙基-β-D-硫代半乳糖苷)是β-半乳糖苷酶底物的类似物,具有极强的诱导性,在IPTG诱导下,诱导物可与阻遏蛋白形成复合物,使阻遏蛋白构象发生改变,从而不能与目的基因结合,进而使目的基因高效表达。那么在实验过程中,IPTG的浓度该如何确定呢?是不是越大越好呢?
        首先来了解一下IPTG的诱导原理:E. coli的乳糖操纵子(元)含Z、Y及A三个结构基因,分别编码β-半乳糖苷酶、透性酶和乙酰基转移酶。lacZ将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,或转为别乳糖;lacY使环境中的乳糖透过细胞膜,进入细胞;lacA将乙酰基从乙酰辅酶A上转移到β-半乳糖苷上,涉及到去毒化作用。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、一个启动序列P及一个调节基因I。I基因编码是一种阻遏蛋白,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位点O上,使操纵子(元)受阻遏而处于关闭状态。在启动序列P上游还有一个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的结合位点——CAP结合位点。由P序列、O序列和CAP结合位点共同构成lac操纵子的调控区,三个酶的编码基因即由同一调控区调节,实现基因产物的协调表达。
IPTG作用
        在没有乳糖存在时,lac操纵子(元)处于阻遏状态。此时,I序列在PI启动序列操纵下表达的lac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,阻碍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,抑制转录起动;当有乳糖存在时,lac操纵子(元)即可被诱导,在这个操纵子(元)体系中,真正的诱导剂并非乳糖本身,乳糖进入细胞,经β-半乳糖苷酶催化,转变为异乳糖。后者作为一种诱导剂分子结合阻遏蛋白,使蛋白构象变化,导致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、发生转录。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(IPTG)的作用与异乳糖相同,是一种作用极强的诱导剂,不被细菌代谢而十分稳定,因此被实验室广泛应用。
IPTG的作用
如何确定IPTG的最佳使用浓度?以大肠杆菌为例。
         将含有阳性重组子pGEX(CGRP/msCT)的大肠杆菌BL21基因工程菌接种于含有50μg·mL1 Amp的LB液体培养基中,37℃培养过夜。将上述培养物按照1∶100的比例接种于10瓶50mL新鲜的含有50μg·mL1 Amp的LB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,培养至OD600值为0.6~0.8时,分别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.1,0.2,0.3,0.4,0.5,0.6,0.7,0.8,0.9,1.0mmol·L1。在相同温度、相同时间下进行诱导后,分别从中取1mL菌液,离心收集菌体进行SDS-PAGE分析不同IPTG浓度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,进而选取蛋白表达量最大的IPTG浓度。
        经过实验会发现,IPTG的浓度并不是越大越好。这是由于IPTG对菌体具有一定的毒性,超过浓度也会杀死细胞;而且一般来讲,我们希望细胞内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越多越好,但是很多时侯IPTG浓度太高会形成大量包涵体,而可溶性蛋白的量反而减少。因此,最合适的IPTG浓度往往不是越大越好,反而浓度较低。
        对基因工程菌株进行诱导培养目的在于提高目的蛋白的产量,降低成本。目的基因的表达量除受菌株自身因素和表达质粒的影响外,还受其他外界条件,如诱导物浓度、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等的影响。所以一般情况下,一个未知的蛋白在表达纯化之前,最好要对诱导时间,温度以及IPTG浓度进行研究,以便选择合适的条件,获得最好的实验结果。
相关链接:IPTG